枣阳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随州发现之旅随县环潭镇老街那段尘封的
TUhjnbcbe - 2024/3/6 18:17:00

环潭镇,镶嵌在随西南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东邻安居、南接洪山、西与枣阳市王城镇毗邻、北与唐县镇接壤。

澴潭镇自古以来水陆交通发达,尤其是绕镇而过的涢水水运发达,过去水运兴旺时,商船可以顺流而下直抵汉口,汉口的商船逆流而上可直达澴潭,方圆百里货物均在此集散,因而商贾云集,澴潭也就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小汉口”。

澴潭有一条老街,长约1.5公里,这里就是澴潭当年最繁华的街道,据传当年这条街上商铺林立,商贩云集。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条古老的街道已经褪去了她原本的繁华,有关这条老街还有她的故事已经渐渐被历史所尘封。7月17日,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踏着历史的尘埃,走进澴潭老街……

澴潭老街的沧海桑田

走进澴潭老街,街道两旁忽隐忽现的老式建筑掩映在高楼大厦的空隙中,不由得让人驻足观看。

据《澴潭镇志》记载,澴潭镇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当年,澴潭南北通商日渐繁荣,涢水水运迅速发展,因此来澴潭经商的外籍人员越来越多并逐渐扩展,最终形成澴潭街。

建国前,澴潭城曾保存四门八碉(四门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八碉为在交通要道处建有人护城调堡)。且境内有大量的古建筑。

澴潭镇紧临涢水,历史上除了水运可直达汉口以外,陆路又是随州西线重要驿道,北通襄、栆,西南抵钟祥,扼水、陆交通之要冲,远近闻名。

在环潭整个镇上,商户几乎占全镇的三分之一。资本雄厚的商户主要集中在玉石街。如江西会馆、*州会馆、山西会馆成为商界大帮。到清代雍正年间,澴潭的商贸地位已成为与淅河、城关并驾齐驱的物资集散地。年,梅坵巡检司署正式迁至澴潭,澴潭于是就成为随西一带的*治、经济、文化中心。

抗战时期,淅河、随县相继沦陷。湖北省第三专员公署及所属的流亡县*府及其机关、学校陆续迁往澴潭,这里又成为国统区首脑机关的所在地。

澴潭的房子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俗言说“澴潭的房子,安居的娘子”,这在随州妇幼皆知。明清时代,澴潭有20多家杉树行,澴潭房子多为杉木立架式的二层楼房。这样建房速度快,房子漂亮整齐形成街道规模。当时尤其是乡绅及资本雄厚的商家,住房雕梁丽栋富丽堂皇,令人叹为为观止。

这种房子虽然漂亮,但防火能力极差。往往一遇到火灾,整条街道都被烧得片瓦无存,为了增强房子抗御火灾的能力,有条件的人家就在立架和木门外面包上一层铁皮,但结果仍不理想。接着,就改为青砖上顶的山墙,山墙高于屋面1.5米左右,用薄青砖封顶作为防火隔热墙,并将伸来出的椽子、檩子全部缩进墙体之内,以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就在上街形成了以防火檐为主导地位的建筑格局。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被日本人纵火焚烧,中街、下街损失慘重,但上街保存较好,至今仍保留有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青墙黑瓦,小巷曲折,临街飞楼,向内是重重叠叠的天井四合院,其现存形态与格局基本为清末民国时期的遗存。在整体空间结构、平面格局,街巷空间间、建筑形态都独具特色,与现代建筑迥然不同。

黎家大院的传奇故事

黎家大院又称为黎福记,坐落在澴潭镇老街中部,明清建筑风格,坐南朝北,五进四合院,总占地平方米,全部墙体青砖,屋面黑瓦,封合檐。临街山墙突出墙体约20公分,高出屋面1.5米左右,采用薄砖封顶分水,作为防火隔热墙。临街二楼普遍设有鼓皮望楼。除临街一进单列之外,其余几进均为通达前后的二层木楼。其有“人”字形二龙戏珠木雕彩绘立架,小姐绣楼设在后花园对面。四进天井小院均有回廊相连,行走无雨雪困扰。院落内排水系统良好,即便暴雨天气,院内不会有积水,建筑中带吉祥图案的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

据史料记载,黎家始祖本诚公于年前后由麻城迁入澴潭。黎家先祖为人精明能干,曾任澴潭龙家河巨富雷员外的管家。因雷家无子女,员外主婚,命一丫环与管家成婚。雷氏夫妇百年之后,黎氏家族继承了雷家的巨额财产,并将原雷氏祠改为黎氏祠。黎家经过多年经营,发展到黎福记时,已成为澴潭和随枣一带首富。黎缙珊(坊间也称敬轩,系同一人)一家即占有土地11万亩,其中随西5万亩,枣南6万商。当时澴潭镇余间房屋中,黎氏家族所属的达余间。道光二十七年(年),随知州劳光泰奉旨为黎树德(追贈奉直大夫)之妻任氏立节孝牌坊一座(其子知本州同衔加二级),后下牌坊。道光二十九年(年),为表彰生员黎载德之妻邹氏之节孝,随知州金云门奉旨在玉石街立牌坊一座,后称上牌坊。上下牌坊均为四柱三层,开间中间大,两侧小。中间的两柱有两对威猛的青石师相对而立;边上的两柱由两对温驯的白象倚柱而耸。二层层的横梁上,雕刻有节孝典故,八仙庆寿、十八罗汉等人物群雕。三层为红日日祥云

黎氏家族为名门望族,是随枣一带最有名气的大地主,财大气粗。他们的住房宽考究,生活华丽,男子爱抽鸦片,连住房门口的街道(按:指今之十字街上下),也全是用上等青石条铺砌而成的,故有“玉石街”之称。而其余的街道当时均是*土加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年10月,湖北省第三专员公署迁后改建、扩宽街道时,才将青石条拆除、改铺三合土街面。

现存黎氏大院只有黎家小姐的绣楼,系二层木楼,为五进四院。楼上有回廊,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长71米,宽15.8米,总占地积为.8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多平方米。

黎家大院过去虽然享有盛名,但目前整个大院的房子已经显得破败不堪,房顶到处都是窟窿,二楼的木质地板不少因为受雨水的侵蚀已经渐渐腐烂。据黎家大院的管理者介绍,这座黎家大院如果要修葺一新,可能需要数百万资金。他坦言,如果不进行修葺,要不了多久,黎家大院就会垮塌。

沈家大院的默默无闻

在环潭镇老街,最出名的当属黎家大院,除了黎家大院以外,澴潭还有很多大院,但这些大院因为多次遭到战争的蹂躏,以及后来多次重修,已经面目全非了,但大院的建筑格局和它们的故事却还在继续。

据年已七旬的沈家后人沈照敬老人介绍,他们老沈家的财富在澴潭镇虽然比不上黎家,但在澴潭镇应该还算有名的富户。沈照敬老人已经记不得他们沈家是哪朝哪代来到澴潭,是怎么发迹的,只记得他的老一辈人讲,他们家的老房子过去都是和黎家大院一样的结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被日本人一把火给烧毁,现在的房子都是后来重建的。

在沈家大院的外墙上,《发现》栏目组发现不少写有文字的青砖,仔细一看,上面写着“张姓坟茔”四个字,由此可见,当年房子被毁属实,而且损失巨大,不然当年为了重建沈家大院,沈家不会将张家用来建造坟墓的砖都拿来建房子了。

据沈照敬介绍,他们沈家过去是开粮行和药店的,药店的名字叫“回春堂,”在澴潭有一定的影响,在传到他爷爷辈的时候,有弟兄俩,分别叫沈永信(人称沈三爷)和沈永敏(字功清,人称沈四爷,《澴潭志》误写沈五爷——作者注),当时沈永信(沈照敬亲爷爷)私下里和共产*来往,沈照敬父亲受沈永信的影响也积极为共产*工作。而沈永敏与沈永信有不同的信仰,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非常圆滑,不管是共产*还是国民*包括日本人他都不得罪,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同时对当地老百姓也是如此。一次一个叫花子死在街头,沈永敏亲自买了一口棺材将这名叫花子装殓安葬,由此可见一斑。

沈永信在儿子(沈照敬父亲)八岁的时候因病去世。沈永信和沈永敏留下的沈家大院解放后被当地*府充公,后来,沈照敬将沈家大院的后半部分买了下来,居住至今。

沈家大院全长约50米,前宽约14米,后宽约17米,总占地面积月平方米。

黎家祠堂的前世今生

黎家祠堂,在位于黎家大院不足米的地方,黎家祠堂长34米,宽26米,总占地面积为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黎家祠堂,毫无悬念的是黎家的祠堂。据当地老人介绍,黎家祠堂的前身应该叫雷氏祠堂,始建于明代,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改为黎家大院了(前文有交代)。在解放前的时候,黎家祠堂是相当热闹的,每年的三月三,黎家子孙约有两百多人都会相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

祭奠的时候,黎家人会按照辈分依次站在祠堂前面,辈分高的站在前面,辈分低的站在后面,行叩拜礼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

黎家祭祖仪式非常隆重,所用祭奠用品规格在当地也是首屈一指的,每次黎家祭祖的时候,就会吸引大量人来围观,场面空前。

年,澴潭解放,黎家所有房产收为公有,后来,黎家祠堂用作供销社酱园生产酱类食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酱园关闭,黎家祠堂的房子租给当地居民居住,现在租给一居民做酒坊。

整个黎家祠堂的格局还基本上保持着原样,墙上、梁柱上的雕花依然清晰可见,只是房子显得有些破败,如不是常年有人居住,可能早就逃脱不了坍塌的厄运。

土地巷与张献忠之联

澴潭的土地巷,与黎家大院相邻,是一条长仅有余米的巷子,这条巷子在环潭镇区来说,并不算大,但这条巷子的来头却不小。

据《澴潭镇志》记载,命崇祯十四年(年),澴潭人王显率众乡亲在蔡家冲一带杀猪宰羊,摆设香案迎接有襄枣南下伐随的张献忠农民起义*。

因为王显是张献忠早年贩卖骡马、贫病交加的时候所认的干儿子,这次张献忠率义*途径自己的家乡,王显理应招待。张献忠在行*过程中与干儿子王显久别重逢,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当即就颁布了“不准烧杀抢掠、不准践踏青苗、不准侮辱妇女”等八条*令,义*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保护了澴潭一方百姓的平安。

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在大悲店老街立碑一块,上刻八条*令,俗称“*令碑”。并将王显迎接张献忠的地方改成“逢驾河(俗称‘冯家河’)”。

王显百年之后,被澴潭居民尊为本地土地神,并在现在的土地巷建了一座庙,让王显享受当地老百姓的香火供奉,后来,人们便把这条巷子称为“土地巷”。

观音堂里的惊天秘密

观音堂,位于黎家大院斜对面,与黎家大院相距不足二十米。

观音堂始建于何朝何代,目前没有明确记载,《发现》栏目组虽经过多方探寻,所知甚少。根据观音堂内一块石碑记载,观音堂在清朝道光九年由当地船帮捐款进行过一次大的重修。

整个观音堂共三院四房,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和住房。

观音堂大门面向涢水,小院内设有焚香炉。殿廊左供关羽,右供赵公明,悬挂立体木雕喷金对联,联曰:“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殿佛号换回苦海回头人”。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金身佛像,阿难、迦叶分立两旁。左供观音,右供地藏王。柜式十八罗汉坐像分列左右两排。殿内内钟、鼓齐备,法幢高悬,供品陈列,香火缭绕。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正殿背后(面对街道),居中为观音菩萨,善财、龙女分立左右。临街一面为地母殿,兼出入通道。

观音堂是澴潭镇香火最盛的地方——解放前一直如此,因为澴潭素有“小汉口”之称,往来于澴潭与汉口之间的商船也多,这些商船帮派林立,在澴潭就有一个“船帮”,为了让自己出行平安,他们就经常在观音堂来烧香祈祷。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因为破四旧,观音堂里面的佛像全部被毁,并被丢进观音堂院内一口古井之中,至今仍深埋在地下古井中。后来,观音堂成为澴潭镇的社办企业——草绳厂所在地,不久,草绳厂倒闭。1年的时候,周边信众便开始陆陆续续想恢复观音堂,“当时来的时候,观音堂到处堆满各种已经腐烂的草绳。”一位参与当年清理现场的信众告诉我们说。

3年的时候,观音堂迎来了新的生机,一名和尚带着十余万资金来重振观音堂,“在修建房子挖地基时,挖到了一尊古炮。”古炮?!《发现》栏目组还是第一次听说,最后在我们的要求下,我们终于见到了这个隐藏在观音堂里面的惊天秘密:这里不只有一尊古炮,而是四尊大小不一的古炮。

至于这些古炮的来历,有人说是船帮为了保护自己而使用过的,有人说过去是澴潭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用来守城的大炮。

油坊巷与榨坊的关系

在澴潭老街,有一条叫“油坊巷”的巷子,关于这条巷子,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

话说在油坊巷有两家榨油坊,这两家油坊,一家姓邓叫邓高德(音),一家姓熊叫熊宝龙(音),邓高德和熊宝龙都分别经营着祖上传下来的油坊,他们除了给本地百姓和大户加工生产各种油料之外,还到河南买来芝麻榨油外销,在榨食用油的同时,他们还榨工业用油,如皮油、梓油等远销汉口等地。

在生产经营中,邓家油坊总是逊过熊家很多,原因在于熊家油坊会经营讲诚信,生意越做越大,而邓家却逐渐衰败,仅能维持。因此,虽然澴潭有两家大的油坊,但经营却有天壤之别。

年,澴潭解放,这两家油坊改为公私合营后,邓家油坊终于走出困境,可是好景不长,到年的时候涨大水,这两家油坊随同街上其它房子被大水冲垮,从那以后,这两家油坊便在澴潭彻底消失了,而他们所在的这条巷子重建后保留了下来,依然用油坊为名。

宋家小楼背后的故事

宋家小楼,与沈家大院只有一街之隔。这是目前仅存的有人居住的古青砖建筑两层楼住房。据说这栋小楼过去是山西还是陕西会馆,目前尚不清楚。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栋小楼的主任姓宋,叫宋梅平,当时在澴潭开了一家木料行,专门经营各种木材。年,澴潭解放前夕,宋梅平儿子怕被共产*抓住严办,便带着金银细软准备逃走,临走时,希望年已七旬的宋梅平一起外逃,但宋梅平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澴潭解放后,宋梅平的房子被没收,宋梅平也被抓起来送到离澴潭镇不远处的庞家岩村进行批斗。年春,宋梅平去世。

《发现》栏目组走进宋家小楼的时候,一楼房门紧闭上锁,顺着房子左侧的木质楼梯上到二楼,楼上堆满各种杂物:木柴、旧家具等到处都是,显得非常凌乱。不过,不管这里的木质楼梯,还是二楼的木质地(楼)板,是我们这次采访过程中看见的保存最完好的木质楼梯和地(楼)板。

玉石街与它的来历

据《澴潭镇志》记载,澴潭镇老街的上段称为玉石街。这条街上起老水文站(前街),下到十字街口,整条街形成于清代。里面有上牌坊、江西会馆、山西会馆、*州会馆、黎家大院和资本雄厚的大商户等大都集中分布在此段范围以内。

玉石街名称来源与随枣一带最有名气的大地主黎福记有着极深的渊源。黎氏家族的房屋继承明清遗风,多为青砖黑瓦的风火檐结构,临街山墙上端突出墙体约0.2米,高于屋面1.5米左右,采用薄砖封顶分水,作为防火隔热墙。临街二楼普遍设有鼓皮望楼。当时,中街、下街的街面均是用*粘土加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而黎氏家族的街面却是用上等大青石条铺砌而成的,故称为玉石街。直到年10月,鄂三专(湖北省第三行*专员公署)迁至澴潭后才将街道改造成为三合土路面。

目前,整个玉石街的路面已经见不到旧时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水泥路面。

任家油坊的革命故事

在澴潭镇,有数不胜数的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关的历史故事,受篇幅的限制,我们今天只介绍中共随西工作委员会旧址——澴潭镇任家油坊。

任家油坊位于澴潭镇小东门居委会一组,旧称油坊湾,地处澴潭故城址外,原建筑面积平方米。

据《澴潭镇志》所载:年12月,张宜府、喻志仁等人在应城汤池训练班加入中国共产*。年6月,中共鄂中特委派他们回随县(当田时驻澴潭)建立和发展*的组织。张宜府通过其堂兄张博儒(也写作“如”,时任第五战区采购专专员)的关系,秘密开展工作。8月上句,鄂中特委委员陈秀山奉命赴澴,先后住到文顺、陈义兴、宋操存家,与先期赴澴的张宜府、喻志仁取得了联系。8月14日,在上畈任家油坊(现为小东门1组)召开*员大会,成立了中共随西工委,陈秀山任书记,张宜府为组织委员,吕谨为宣传委员。

张宜府利用“后台”关关系,通过开明绅士宋操存,先后与随县县长刘仲虎、科长陈曾三、澴潭区长李新生等人联系,在取得了对方信任后,巧妙地安插了部分地下*员、进步人土到县*府府和区署工作,为秘密获取情报、及时营救被捕人员创造了条件。在国民***警宪特机关多如牛毛,形势复杂、斗争激烈的情况下,澴潭地区*组织始终坚持活动,也受益于此。

后记:在澴潭镇,古建筑、古传说、故事可以说俯拾即来,如江西会馆、*州会馆、魁星楼、文昌阁、红学、古柏树就是等等,因为时间关系,《发现》栏目组没能一一探访,加上受篇幅的限制,留待下一步探访和采写。

——感谢澴潭镇*府、澴潭镇老街居委会的大力支持。

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

1
查看完整版本: 随州发现之旅随县环潭镇老街那段尘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