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菖蒲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辛、苦,温。归心、胃经。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不忘散

有很多家长都非常苦恼,因为自己娃子学习效率低,成绩不好,家教请了不少,条件也不错,可孩子就是不上进,一上课就打瞌睡,一背诵课文随后就忘,就是不长记性。既然请教老师没办法了,那就只好请教医生了。

有这样一个中学生,睡觉打呼噜,鼾声如雷,本来他在重点班的,后来越学就越学不下去,记的东西老忘记,最后那些后来者反而居上,他即使留级,本来名列前茅,到最后考试也会掉下去。

家里人以为他生病了,老是没精打采,但去检查又没查出病来,于是来看看中医。

老爷爷见他肥墩的样子,心中就明白了,这叫肥人多痰湿,痰湿阻气,就容易气虚,所以胖子容易气虚,气虚多走几步路,就短气乏力,直喘大气,叫他学习久一点都耐不住。脑子一片空白,明显是脑袋缺氧,供血不足。

老爷爷笑笑说,你们家庭条件太好了,牛奶鸡蛋糕点零食应有尽有,打开冰箱什么都吃得着,这肠胃堵得满满的,就会充血,而脑袋气血被扯下来,就会缺血,整日晕晕沉沉。

这中学生说,大夫,我就是这样,老觉得气力不够用,专注一点,很快就累了,老想睡觉,上课我都强撑着,虽然睁着眼睛,大脑却昏昏沉沉,一片空白。

老爷爷笑笑说,我给你讲个经验吧,牛马吃得太饱了,就走不动路,就会很疲倦,所以吃到六七成饱,干活就有劲,我们人呐,也是这样,经常吃撑胀了,就会很累不想动,就像蛇吃下一只老鼠,几天都动不了,所以你想要精神,就要控制住嘴巴,不要吃零食,三餐之外,不要吃任何点心宵夜,你身体得减减肥。只有矫健的身体才有矫健的思维。

这中学生跟他家人一听,马上懂老先生的意思,看来得列定减肥计划,同时老爷爷说,指月,为什么人会善忘会疲倦会昏沉?

小指月说,痰湿迷住心窍则昏沉,脾气不足则倦怠。所以应该健脾开窍化痰。

老爷爷点点头说,那就用不忘散吧。

随后小指月便写下孙思邈《千金要方》上专门治疗健忘昏沉的不忘散,里面就有人参、茯苓来健脾除湿,配合菖蒲远志开窍豁痰。

这种学生一连吃了一个多月的不忘散,配合老爷爷教他三餐七分饱,远离零食点心宵夜,加上每天下午跑步半小时。很快身体减了好几斤,脑子一下子灵敏了。而且再也没有白天嗜睡,很容易困倦的现象产生。

家里人还担心花时间出去运动,会影响到功课。

老爷爷笑笑说,磨刀不误工,运动锻炼就是在打磨身体这把刀,刀越锋利砍柴越不费尽,身体越强大,读书就越轻松。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胡烈经验嗜眠的特征是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又睡,故又称嗜卧。究其主要病因,一是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机体无以充养,以致心脾功能失常;二是痰湿困脾,上蒙心神,阻遏气机,阳不出于阴。痰湿嗜眠,每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表现沉困乏力,怠惰嗜卧,神情呆顿,健忘,痰多泛恶,舌苔白腻,脉多濡缓。治宜燥湿化痰,开通心神。燥湿化痰,可用二陈平胃汤加减,但开通心神则非其所能胜任。石菖蒲苦温辛香,归心脾二经,善化痰湿,且舒心气,尤为化痰开窍的代表药。笔者从临床体验到,燥湿化痰方中加用石菖蒲,可以提高祛痰湿的疗效,而痰湿嗜眠,尤需石菖蒲入心涤痰,开通心神。痰蚀去,气血通,阴阳正常出入于心,则嗜眠自愈。

菖蒲开心窍

《梅氏验方新编》记载,治痰迷心窍,用菖蒲、生姜,共同捣汁服下。

有个失眠的病人,每天睡前服用安定,方能入睡,最近胸闷心烦,口干口苦。

小指月摸他脉象滑数,见他舌苔*腻,明显痰浊壅在胸膈,说这是小陷胸汤证。而病人确实经常感到胸胃处痞满难耐。可前面医生也给他用小陷胸汤*连、半夏、瓜蒌,吃了没什么大的改善。

老爷爷说,这痰浊蒙蔽清窍,就像乌云遮日一样,小陷胸汤大方向对了,去痰浊之力有余,可开心窍之力不足,所以加进一味菖蒲试试。

病人再服用时,便觉得心胸开朗,睡眠得安,晚上不用吃安定,也可以睡得香。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石恩骏经验前人有“怪病皆生于痰”之论,寻常之病与痰浊有关者实不为少数。余曾患痰饮伏留上焦之证,胸闷气促,全身乏力,心率慢至45次/min,疑有心肌损害,苔*腻脉滑迟,以痰热之辨用*连温胆汤未效,加石菖蒲12g于方中数剂而愈。

气虚的抑郁病人

有个抑郁的女孩子,经常板着脸开心不起来,周围人就很奇怪地问她,怎么没看到过你开心。

她说我也不知道,总之觉得很郁闷,周围人就叫她去看看医生。

中医说你这是肝气郁结,心窍不开,所以给她用逍遥散加菖蒲,吃了五剂药后,果然这女娃子觉得胸口间的郁结散开了,比以前更舒服,隐隐脸上有些笑容,于是她又回去再抓五剂药来吃,可这五剂药吃下去,又郁闷了,不单没有效果,反而觉得人有气没力,她便不解地来竹篱茅舍,问老爷爷。

老爷爷叫指月先摸摸她脉象,指月说,这脉象是有郁结,不过沉取力量不够,脉比较沉,还有气虚在里面。

老爷爷点点头说,指月,菖蒲不是能开心窍吗,为什么服用了还不开心呢?

小指月说,菖蒲开心窍是散开的,如果心窍有实痰气滞可以用之,但这病人是心气不足,虽然也有心窍闭郁,但是虚闭,应该补虚为主,而不是开窍。

老爷爷笑笑说,没错,在原方基础上,再加人参一味药试试吧。

小指月说,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上也讲它能够令人开心,是因为人参能补益膻中之气,膻中之气足,喜乐之官就能开心地工作。

这女孩子再吃完这药后,那种短气郁闷之感又消失掉了,终于露出久违的微笑。

老爷爷说,凡心窍之闭,非菖蒲不能开,如果佐以人参就更好,因为大凡心窍之闭,源于心气虚,膻中气不足,展不开。而补益心气最上之药,莫过于人参,虽然菖蒲能够暂时开心窍,但恐其只开一时,气力不足者,随后又会闭回去,如果配合人参,就能标本兼治,而无后顾之忧。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曰,石菖蒲舒心气,畅心脉,怡心情,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赖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

菖蒲拾珍

1、石恩骏经验古方读书丸(石菖蒲、炙远志、熟地*、菟丝子)治心肾亏损,记忆力减退,也可用于老年性痴呆,余用于多种类型之神经衰弱。

指月按:熟地、菟丝子能补肝肾,菖蒲、远志可开心窍,所以对于久虚劳损,肾亏不足,又因为痰浊蒙蔽清窍导致的痴呆健旺,便可用此方。

2、石恩骏经验慢性咽炎类梅核气,声音不利,为痰结气郁之证,余以半夏厚朴汤加石菖蒲、蝉蜕等治之有良效。

指月按:梅核气大都是痰气交租在咽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这时菖蒲一味药,既能开窍利气,也可以化湿祛痰,可谓是痰气交阻的要药。而且《神农本草经》称它还能通九窍,出音声。所以对于梅核气引起咽喉不利,音声难出的,在辨证方中加菖蒲可增效。

3、汤宗明经验语言謇涩,甚不能言,用石菖蒲、竹茹、天竺*宣窍豁痰;若因肾虚精不上承者,加巴戟天、仙茅补肾填精。尤石菖蒲最需重用,用量25~30g,鲜者更妙。《本经》谓石菖蒲有“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之功。足见用之治失语,恰当不过。

指月按:李时珍讲到一个妇人中风失语,服菖蒲一年,后百病皆愈。邹润安讲,如果身体被寒水所蒙蔽,心窍灵明为痰涎所壅塞,则运动不周,视听不利,外面痰浊不化,里面声音就出不来,唯独菖蒲生于水石之间,而辛温芳烈,有阳达阴化之功。故凡水液浑浊,而蒙蔽神明者,悉皆主之。所以从这菖蒲的生长习性跟气味看来,知道它入于人体,也能使身体不为痰涎湿浊所阻。这样清窍不被浊阴蒙蔽,则失语可清。

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点击查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2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牛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鸡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王不留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月季花、凌霄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土鳖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马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自然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苏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骨碎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血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儿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刘寄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三棱、莪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水蛭、虻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斑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穿山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半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南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芥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皂荚、皂角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旋覆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猫爪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川贝母、浙贝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竹茹(竹沥、天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前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桔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胖大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藻、昆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药子(*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蛤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浮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瓦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礞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苦杏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苏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百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款冬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枇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白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葶苈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矮地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罗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满山红、胡颓子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朱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磁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龙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琥珀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酸枣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柏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灵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缬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首乌藤(夜交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合欢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远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决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珍珠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牡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贝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代赭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刺蒺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罗布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生铁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羚羊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珍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钩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全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蜈蚣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僵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麝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冰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苏合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