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考复习第一轮课标点点清课时二光现象 [复制链接]

1#

「中考复习」

第一轮课标点点清

课时二光现象(课标及讲解)

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探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4.通过探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5.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6.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简单应用。

7.会画简单的光路图。

考点解析

一、光的直线传播

1.传播条件: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

说明:中考时这光的直线传播往往结合后面“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综合命题,通过选择或作图考查三者的区别。(见第二轮复习)

真题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水母B.萤火虫

C.月亮D.霓虹灯

解析:水母、萤火虫自身能够发光能发光,是光源;月亮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它本身不能发光,它只是反射了太阳光,如果它会发光,从初一到十五都能看到它,也就没有从初一到十五的形状变化;霓虹灯在通电时也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答案:C

点拨:我们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看到月亮和看到别的物体一样,都是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人眼。

真题2(浙江绍兴市)如图所示,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解题思路:蜡烛发出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射在半透明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倒立的烛焰的像;像的大小与像距和物距的关系有关,若像距大于物距,像大于物;若像距小于物距,像小于物。

解析:从题目首先获悉在半透明纸上的像,说明成的是实像,故把A、B两项排除;再根据a大于b这一信息明确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时抓住小孔成像的关键点:光的直线传播特点通过作图进行解答。影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实例,都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此题属于一道中档题。

2.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c=3×10↑8m/s),在空气中近似等于真空中的速度,在水中的速度为空气中的2/3。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光速的应用

真题3(江苏省苏州市)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______(填“大”或“小”);真空中的光速为______m/s。

解题思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为3×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

解析:闪电和打雷总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为3×10↑8m/s。

答案:大;3×10↑8

点拨: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速与声速的关系以及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的了解,在应用光速时,一是要把它和声速区分开,二是要注意后面的单位,若单位是m/s,则前面的数值为3×10↑8;若单位为km/s,则前面数值为3×10↑5。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二、光的反射

1.概念: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2.规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简称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反射现象的判断;入射角或反射角的确定;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画法;反射面的确定及反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真题4(山东省东营市)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中所描述的情景,是光的_______现象。

解题思路:“倒影”是平面像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是等大、正立的虚像。

解:这两诗句中“溪边照影行”指人在溪边行走时,在水中的“倒影”也在行走,这个“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天在清溪底”指“天空”通过水面发生光的反射,成的虚像好像在水底一样。

答案:反射

点评:该题考查了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同学们能够区分光的反射和折射,以及直线传播造成的不同现象。有无反射面和光是否再进入入射的物质中是判断反射的依据。

真题5(四川省自贡市)一束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若反射角为30°,则入射角为()

A.0°B.30°

C.45°D.90°

解析:熟记光的反射定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光经过平面镜反射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30°。

答案:B

点拨:在求解反射角或反射角的问题时,一定要看清哪个角是入射角,千万不能把入射光线和反射面的夹角当成入射角。同时,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具有可逆性。

真题6(重庆市)图中OB是一条反射光线,ON为法线。请在图中画出相应的入射光线。

解析: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用量角器确定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再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用量角器和直尺可以做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答案:如图所示

点拨:这是一道基础作图题,考查作图能力。要求保留作图痕迹,标明角度关系,由于是已知反射光线求作入射光线,部分考生会在光线的方向上出问题,有的忘记标方向,有的方向标反了,应注意避免。本题难度较小。在求作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时,一定要注意法线画成虚线,光线为实线。另外,法线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2.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判断和区别及两者在生活中的应用。

真题7(青海省西宁市)在皮鞋擦过鞋油,还要用鞋刷或软布反复擦几下,越擦越亮,这是由于()

A.反复擦可增加漫反射效果

B.反复擦可使鞋油填平皮革表面的凹坑,增加表面光滑程度,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C.鞋油反光性能比皮革好,反复擦可使鞋油均匀分布,增加漫反射效果

D.鞋油的颜色比皮革鲜艳,可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解析:因为皮鞋的表明不光滑有灰尘,光射向鞋面后发生漫反射,这样皮鞋就失去了光泽;涂上鞋油后,鞋油的微小颗粒能填充到鞋的毛孔中,用布仔细擦拭,使鞋油涂抹的更均匀鞋面就变得十分光滑。光射向鞋面后会发生镜面反射,皮鞋看起来就更光亮更好看了。

答案:B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了镜面反射,并且将镜面反射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我们判断物体的亮与暗是比较进入人眼光的多少,而不是物体实际反射光的多少(能力),进入人眼的光比较多则亮,反之则较暗。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所成的像为虚像;

②物像的大小相等;

③物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虚像:人眼逆着射入人眼的光线看到会聚所成的点,这个点并不存在,所以为虚点,由所有虚点构成的图形为虚像。如果是射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实际会聚,则为实物。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平面镜成像的四个特点的应用。

真题8(辽宁省本溪市)如图是王旭同学在学校体检时检查视力的情景。她通过平面镜看到的是视力表正立、等大的______(填“实”或“虚”)像;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到王旭同学的距离为_______m。

解析: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就是虚像;视力表与镜距离为2.5m,视力的像离镜距离与为2.5m,又由于人离平面镜距离为2.5m-0.4m=2.1m,所以人离视力表像的距离2.5m+2.1m=4.6m。

答案:虚;4.6m

点拨: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题时,要熟记并灵活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与物大小相同;②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③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④虚像。具体题目时一定要看清是求像到镜面的距离还是到物的距离,本题要搞清图中视力表、人和平面镜间距离关系。。另外,人由于视觉的问题,看到的像是近大远小(这个问题用下一课时“眼睛的结构”和“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但有关平面镜解题时一定要应用规律“物像大小相等”判断。

真题9(四川省乐山市)小欣同学站在平面镜前看自己在镜中的像,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小欣和她的像的是()

解析: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又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直立放置时,像与人看起来是左右相反的。A不对称;B对称;C像比物小;D像比物大。

答案:B

点评:正确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体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

真题10(四川省广安市)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虚像。

解析:根据“物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和“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得到物体AB的像A′B′,在A′端加上箭头即可。

答案:如图所示

点拨:由上面的分析知道,物像的连线是镜面的垂直平分线。在作图时,我们不是把物体上的每一点都进行连接,而是通过作几个有代表性的关键点进行连接即可。在作图时,像应用虚线表示。作图时容易出错的是将虚像画成实线。

通过上面三例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四点,不是每道题都全部用,有时是一个,有时是几个或所有,解题时应根据情况选择使用这些特点。

四、光的折射

1.概念: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中,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改变的现象。

2.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折射现象的判断。入射角或折射角的确定;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画法;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真题11(浙江省义乌市)从水面上看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水下部分向上弯折了。这是()

A.光的反射现象

B.光的折射现象

C.光的直线传播

D.平面镜成像

解析:将一根筷子插入盛水的碗中,筷子在水面处看起来变折了,这是由于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们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会感到筷子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所以看起来是向上弯折了。因此,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答案:B

点拨:本题是分析光是在一种物质中传播还是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即判断是直线传播现象还是折射现象。此题利用光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考查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道好题。

真题12(江苏省无锡市)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度,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选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解析:由于入射光线和水面成30°的角,则入射角=90°-30°=60°。根据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60°+60°=°;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可得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答案:小于

点拨: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也存在着光路的可逆性。另外,判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时,一定要看清是从哪种物质到哪种物质中,是否是斜射,若是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重合,两角都为0°,这就为说“通常”会发生改变的原因。

真题13(安徽省芜湖市)如图所示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的光路情况,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该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由于光的折射现象,我们洗脸时,看盆内的水深比实际水深要______(选填“深”或“浅”)一些。

解析:题中画出了光从玻水射向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从而确定入射点,画出法线,再根据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可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我们看到水底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水底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

答案:如图所示;浅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折射光线的画法,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具体运用,属于基础知识,关键是记熟光的折射定律,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在画折射时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时,只要两角明显不相等即可,不必要求具体小或大多少。在折射现象中,无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中,还是从水或其他透明物质进入空气中,在空气中的角都是水或其他透明物质中的角大。因此,在记忆折射规律时,应记为“空气中为大角”。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①色散:白光通过折射后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

②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它们可以合成不同的色光。

2.物体的颜色

①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②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它们可以混合成不同颜色的颜料。

3.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

真题14(北京市)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光组成的。

解析: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光带,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答案:七色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在要记住光的色散现象的同时,一定要记住紫光的偏折能力比红光强。

真题15(湖北省襄樊市)枣阳市素有“中国桃之乡”之称。那漫山遍野的桃花,在三月和煦的阳光中,显得妩媚令人陶醉。我们看到红色的桃花,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桃花上反射______的缘故。

解析:桃花属于不透明物体,太阳光照射到红色的桃花上,把太阳光的红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们感觉桃花是红色的,其他的色光被桃花吸收.

答案:红光

点拨:掌握太阳光是复色光、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的。如果能反射所有色光的物体表面是白色,而把各种色光都吸收的物体的表面是黑色的。

真题16(福建省泉州市)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可以用遥控器控制,遥控器使用时发射的是()

A.红光B.紫光

C.红外线D.紫外线

解析:遥控器发射的是看不见的光,红光和紫光都是可见光;紫外线常用杀毒、验钞、合成VD等等;红外线常用电视机遥控、夜视仪、热谱仪等等。

答案:C

点拨:红外线一般伴随着红光的出现,紫外线一般伴随着紫光出现,但是红外线和紫外线属于看不见的光,验钞机就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红光和紫光是可见光,无论是可见光还是看不见的光都遵循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本题难度较小。

六、实验与探究

本知识点考查的关键:①探究方法;②仪器的选择;③归纳总结。

真题17(山东省威海市)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沿ON向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

解析:在图甲中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过点O作垂线做出法线,这时反射光线应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当把纸板B旋转一定的角度后,看不到反射光了,说明反射光已经不在纸板上了,而此时纸板B和纸板A也不是一个平面了,所以说反射光线应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时的反射角为原来的入射角,所以会发现光线原路返回,也就是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答案: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验证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此实验是初中物理的一个最基本的探究实验,应当掌握。在有关测量性和结论性实验时,我们一般都要测量多次(物理上一般为3次)或改变条件进行多次实验,从而得出物理规律,防止结论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真题18(福建省莆田市)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

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将A和

B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观察。

(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当________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实验加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的关系;两段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进行,因为_________。

解析:(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另一侧的蜡烛与观察者一侧的蜡烛完全重合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离镜面距离的关系。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3)因为平面镜不透明,平面镜只能通过镜面看到物体,而玻璃板是透明的,从另一面也可看到物体,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不但可以像平面镜一样反射成像,还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后面的蜡烛找到像的位置。

答案:(1)蜡烛A和蜡烛B的像完全重合;

(2)到玻璃板距离;大小;

(3)不能;不能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

点评:本题在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会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时注意要使平面镜与桌面垂直,这样才能使确定出像的位置。另外,本题还考查实验仪器的选择,仪器选择是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的,本题(2)是根据能否判断(比较)而选择的,(3)是根据实验能否进行而选择,今后会不断见到仪器选择的题目,它的作用是什么要记住,这样在能否选择替代物品时和题目与课本上的实验不相同时,能否完成判断的问题很有用。同时本题还隐含着考查了替代法、比较法的应用,这也是我省命制实验题的一个特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