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北襄阳这里豫剧花也红出彩中原 [复制链接]

1#

河南豫剧在湖北襄阳地区十分盛行。豫剧是在哪一年传入襄阳地区的,目前尚无可考证。但在《襄阳县志·风俗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明、清时期,襄阳地区确实出现过“商民杂处,服食酬酢尽繁华”的景象,一时间,“龙舟竞渡,赛神演剧等事靡费颇多”。因而在汉水中上游的这块土地上,便孕育、产生、流传和发展的汉戏、清戏、湖北越调、襄阳花鼓戏、河南越调等戏曲剧种,河南豫剧也是在这期间发展和流传的。河南豫剧之所以能够在襄阳地区落地生根,究其根源,是因为河南豫剧在襄阳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地理环境因素

襄阳地区有流传、发展、融合豫剧的地理位置条件。湖北襄阳市,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鄂西北重要发展城市。为历代军事战略要地,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为交通要道,凭汉水贯东西,被称为南北经济的咽喉。元代,襄阳被划分在河南省,直到明代,襄阳才被划为湖北所有。自明清以来,襄阳地区商贾云集,逐渐形成了各地文化的一个交流中心。全国各地的商人因经济商务发展需要,都纷纷在这里修建公馆、戏楼等。襄阳地区面积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仅3.2平方公里,但当时各省地修建的公馆、会馆就有二十多所。襄阳地区山水相连,长江最大支流汉水穿城而过,并与河南南阳流入的境内的唐白河汇合,这样,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就成了“南船北马”的汇集地。加之襄阳南接汉江平原,北接南阳盆地,北方人和南方人在这里汇聚与生活,给予了豫剧在此地发展的地理条件。

——语言和音乐创作因素

由于湖北襄阳与河南省交界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语言与豫西南地区大致相同,四声的发音基本一致,语言颇为相似,特别是和河南接壤的襄阳老河口地区,其语言几乎和河南话完全一致。在元代老河口是隶属于河南,直到明代才被划为湖北所有。可见,它是一个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城市。在襄阳话中,例如“妈”“娘”“想”“爸”这四个字,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四声发音中,河南话和襄阳话是也一致的。直到今天,还有襄阳人会说,“一开口说话,别人就说我们是河南人”。所以,语言的相似性也是为豫剧在襄阳地区的流传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今的襄阳市豫剧团,有一多半为河南人。河南人在襄阳区的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为豫剧在当地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我国戏曲声腔创作的原则一般是“音随字走”,这也为豫剧的在襄阳地区能够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河南民间音乐和襄阳民间音乐的创作手法具有一脉相承之处。

——襄阳地区梆子腔的发展因素

在张庚、郭汉成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有明确的记述:“西皮腔兴起于湖北,但它不是从湖北本地的民间曲调中成长起来的,而是外来声腔,即梆子腔在当地演变形成的一般认为梆子腔是由陕西地区传到了湖北襄阳一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襄阳腔,后来再经湖北艺人的丰富加工成了西皮腔。”由此可见,在豫剧还在称为“河南梆子”的时候,梆子腔就已流传并发展于此。这就为豫剧在此的流传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与基础,使豫剧在襄阳的发展显得顺理成章。

——豫剧在襄阳地区的变异性发展

由于语言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豫剧在襄阳地区的发展逐渐产生了渐进的、微妙的变化。首先是在演唱风格上,河南豫剧的演唱特点是高亢、嘹亮,而在襄阳地区的演唱则追求委婉与细腻,颇具南方风格。襄阳豫剧团李天生老师曾以现场演唱的形式来展现同一段豫剧唱段的不同风格,分别用河南豫剧风格与襄阳本土风格进行了演唱,从而展现出了极具当地演唱的风格特点,被称为“南派豫剧”。其次,表演形式的创新。例如襄阳豫剧院编排的豫剧乐舞《花木兰》,使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极具创新风格。

——襄阳本地的豫剧表演团体

襄阳本土的专业豫剧团体有襄阳市豫剧院、老河口豫剧团、南漳县豫剧团、保康县豫剧团、枣阳市豫剧团,非专业豫剧团和表演团体更是举不胜举,可见豫剧在襄阳地区是深受群众喜爱的。

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豫剧文化的核心区与次生区的格局,是对于豫剧之文化现象而言的,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从一而终的,任何文化区域内均有可能有众多文化层面的存在,还须我们不断学习、探索、传承与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注:本文为节选)

参考文献:王宏丽.河南豫剧在湖北襄阳地区的发展探究[J].当代音乐,,(12):-.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